开学第十六课


英语

【本节课为单元综合练习,详情请查看回放】


数学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第1课时)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符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的步骤

①审题.通读题目,分清楚已知量和待求量,设出待求量.找出体现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至少”“至多”“不少于”“不多于”“超过”“不超过”等.
②列不等式组: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约束条件,将各约束条件用不等式表示.

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大小的步骤

(1)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子)作差;
(2)变形:对差进行变形(因式分解、通分、配方,有理化等);
(3)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4)作出结论.这种比较大小的方法通常称为作差比较法.其思维过程: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结论,其中变形是判断符号的前提.

课堂小结

  1.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1)不等式的定义所含的两个要点.
    ①不等符号>,<,≥,≤≠.
    ②所表示的关系是不等关系.
    (2)不等式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

    image-20220922144418427

  2. 比较两个实数a、b大小的依据

    image-20220922144452166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第2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

image-20220923083108192

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

image-20220923082953957

证明:∵a>b,∴a-b>0.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a-b)<0. 即b-a<0,∴bb.

(2)传递性

image-20220923083147939

你能证明这个性质吗?

(3)加法法则

image-20220923083221638

证明:∵(a+c)-(b+c)=a-b>0,
∴a+c>b+c.

(4)乘法法则

image-20220923083304499

证明:ac-bc=(a-b)c.∵a>b,∴a-b>0.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
得当c>0时,(a-b)c>0,即ac>bc;当c<0时,(a-b)c<0,即ac<bc.

(5)同向可加性

image-20220923083336716

image-20220923083822667

(6)同向同正可乘性

image-20220923083636003

证明:∵a>b>0,c>0,
∴ac>bc.
∵c>d>0,b>0,
∴bc>bd.
∴ac>bd.

(7)正值不等式可乘方

image-20220923083910199

性质(7)可看作性质(6)的推广:
当n是正奇数时,由a>b可得$a_n>b_n$.

反思总结

反思利用不等式性质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
(1)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不要弱化条件,尤其是不能凭想象捏造性质.
(2)特殊值法.取特殊值时,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满足题设条件;二是取值要简单,便于验证计算.

归纳总结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注意事项
(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其推论可以证明一些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准、记熟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在解题中灵活准确地加以应用.
(2)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时,应注意紧扣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且不可省略条件或跳步推导,更不能随意构造性质与法则.

课堂小结

image-20220923084125674

image-20220923084148198


化学

习题讲解

【略】

离子反应拓展

一、离子反应中的“顺序”问题

若反应体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都能与另一种离子发生反应,此时需要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

二、离子反应中的“少量/过量”问题

  1. “少量/过量”问题的两种情况概述:
    (1)若反应体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都能与另一种离子发生反应,此时除了需要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外,还要考虑离子是过量还是少量,即“反应物是什么,比例是多少”的问题。
    (2)若反应的生成物能够和反应物继续反应,需要考虑离子是过量还是少量,即“产物是什么,比例是多少”的问题。

  2. “少量/过量”问题的解题思路——定少为1
    (1)将少量的物质定为“1 mol”,再确定过量物质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
    (2)若少量的物质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离子参加反应,则反应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物质组成之比。

  3. 具体实例分析

    (1)碱性溶液中通入酸性气体$CO_2/SO_2$

    一般情况下,少量$CO_2/SO_2$生成$CO_3^{2-}/SO_3^{2-}$,过量$CO_2/SO_2$生成$HCO_3^-/HSO_3^-$,过量之所以生成$HCO_3^-/HSO_3^-$是由于发生了过渡作用

    image-20220923091822633

    (2)多元弱酸的正盐与酸的反应

    image-20220923091848939

    (3)酸式盐与H+ / OH- 的反应

    image-20220923091903251


历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image-20220923084312665

儒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问题1: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image-2022092308454555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问题2: 儒、佛、道三者相互影响有哪些表现?

佛教: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

魏晋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三教并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3: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1)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2)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3)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根本问题:威胁到了封建统治

应对:反佛灭佛运动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统治者灭佛、民间反佛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注重韵律与对仗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2)唐朝

思考:请利用“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说明唐代历史的变迁。

image-20220923085221842

浪漫主义风格,开朗奔放,反映盛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景象。

image-20220923085236282

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讽喻诗渐多,反映了天宝年间社会的弊端。

image-20220923085244706

凝重沉郁的风凝重沉郁的风唐盛世不再。

问题: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书法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3)隋唐时期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3、绘画

(1)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画圣”

4、石窟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

中西荟萃、民族交融

思考:这一时期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

image-20220923085559109

领域众多、风格多样、融合创新、成就突出

三.科技

image-20220923085706959

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交流

(1)传入:高僧来华和中国僧人西行取经
(2)外传:鉴真东渡和日本、新罗僧人来华

2、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东亚文化圈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齐聚,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问题: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5、交流过程中东亚文化圈形成。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

(1)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2)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

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5)交通:对外交通发达

课堂小结

image-20220923090246613


地理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 大气圈的组成

概念:由于地球引力作用,使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大气,称为大气圈。

  • 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低层大气的组成除干洁空气外,还包括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 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两者约占干洁空气的99%,故地球大气也被称为“氮氧大气”

image-20220923203601882

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是大气的重要成分之一。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一定含量的水汽还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大气中的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但是,尘埃也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水汽是大气的重要成分之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一定含量的水汽还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image-20220923203754059

  2. 尘埃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但尘埃也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image-20220923203748861

    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的水汽+凝结核+温度降低

小结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image-20220923203840296

2. 大气圈的分层

根据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厚度变化
对流层因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 低纬度地区因热量充足、对流旺盛,其对流层厚度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厚度一般约为8-16km,平均12km左右

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它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在这一层发生,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

温度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获得热量,因此越靠近地面,接受的热辐射就越多,温度也就越高,在对流层中,大概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就下降约0.6℃,这被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拓展: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image-20220923204629999

image-20220923204647459

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被称为逆温层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秋冬季晴朗夜晚,没有太阳短波辐射供给能量,同时地面因长波辐射而损失热量,使得近地气层快速冷却,形成地面比起高空,温度更低的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辐射逆温。

日出后,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逆温的层结就会逐渐消失,垂直对流开始加强,辐射雾也会消失,辐射雾多发生在夜最长,气温最低的冬季或比较寒冷的冬半年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出现逆温,大气对流运动受阻

image-20220923205017839

平流层

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外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km。厚度约为40km,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而升温

理想空城
平流层中的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并且很少有飞鸟出现。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臭氧层

平流层中20-40km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我们如何保护臭氧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

  • 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 选择不含哈龙的灭火器;
  • 选择具有制冷剂回收设施的汽车维修点;
  • 选择配备制冷剂回收设备的企业处理废旧冰箱、空调等电器等
高层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在80-500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电离层
电离层好象一面反射无线电短波的镜子,使无线电短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能够多次反射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绘制简图

image-20220923205521050

拓展:高山反应

image-20220923205753574

image-20220923205809056

知识小结

image-20220923205840247

image-20220923205851477

image-20220923205908784

image-20220923205914879


【今日网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