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网课第八天
开学第八课
语文
琵琶行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846)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他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新 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揭示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 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诗词讲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举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研读第二段
1.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勾画出里面的动词,从这一系列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琵琶女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
表现了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也写出了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很害羞、表现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心酸心事。
研读第三段
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
早年色艺出众,红极一一时,
现在年长色衰,独处寂寞;
昔日门庭若市,如今独守空船;
当年欢笑,现在心酸。
2.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 -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轻利”的社会使得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们的悲惨命运,这正是封建时代歌舞艺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小序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 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互文的举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翻译并梳理文章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问题
1、诗人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2、是通过哪两句将人物联系到一起的?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 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 ( 从小序中找)
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 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7.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部分,探讨品味曲子曲调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的,你能从这种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轨迹变化吗?
8.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具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情景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
(4)**叠词和连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
诗歌主旨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事。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交代了她坎坷不幸的身世,表现了她的凄凉愁苦之情,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数学
一元二次函数及不等式的解法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定义
形如这样的函数
-
表示方法
$y=ax^2+bx+c;y=a(x+{b\over 2a})^2+{ {4ac-b^2}\over 4a };{y=a(x-x_1)(x-x_2) $
-
图像
①开口
②对称轴
③顶点
④与x轴、y轴交点坐标
-
性质
①对称性
②函数值随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例题:
例题答案:
习题:
习题答案:
例题:
例题答案:
练习:
练习答案:
三个二次的关系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引例:
引例答案:
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先将所给方程化为标准形式
- 判断相应方程有没有根,并判断根的大小;
- 画出相应函数图像;
- 利用“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写出不等式的解。
三个二次的关系:二次方程的根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也是不等式解的端点值,
例题:
例题答案:
习题:
答案: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
分式不等式的定义
-
函数值符号的理解
-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
(2)
(3)
(4)
例题:
答案: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题:
例题答案:
物理
作业处理
【略】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
-
定义:
速度变化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
定义式:
(比值定义法)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
-
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加速的方向
由公式可知,a的方向应该与△v的方向一致。确定了△v的方向也就确定了a的方向。
-
加速直线运动
-
减速直线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加速度方向和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无关。
举例说明
判断加减速度的方法
速度的变化与加速度
v、△v、a的关系
生物
细胞中的水
1. 含量特点
不同生物 | 水母 | 鱼类 | 蛙 | 哺乳动物 | 藻类 | 高等植物 |
---|---|---|---|---|---|---|
含水量% | 97 | 80-85 | 78 | 65 | 90 | 60-80 |
生物种类:不同生物种类,含水量不同。(水生>陆生)
不同的组织器官 | 牙齿 | 骨骼 | 骨骼肌 | 心肌 | 血液 |
---|---|---|---|---|---|
含水量% | 10 | 22 | 76 | 79 | 83 |
组织器官种类与代谢程度: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
2. 细胞中的水存在的形式
切西瓜时流出的液体(自由水)
切开芦荟粘稠的液体(结合水)
- 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约95.5%)
-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蛋白质、多糖等)相结合的水(约4.5%)
实例分析
3. 水的作用
(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自由水)
(2)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自由水)
(3)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自由水)
(4)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自由水)
(5)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赋予各种组织、器官一定形状、硬度和弹性(结合水)
4. 水分子的结构决定功能
转化条件
(1)在一定条件下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2)两者的相对含量和生物组织的代谢速率相关
细胞中的无机盐
-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如何?以什么形式存在?
1、含量:很少,仅占1%-1.5%
2、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阳离子:等
△阴离子:等
-
无机盐在细胞中有哪些生理作用?
无机盐的功能
功能1: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功能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实例1: Na+、 Ca2t等离子对于生命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1.人体内**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因此,当大量出汗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后,应多喝淡盐水。.
2.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如果血血钙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如果血钙过高则会肌无力。另外钙还是牙齿、骨骼的主要成分,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症。
功能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状态
功能4:维持细胞和生命体细胞的酸碱平衡
课堂小结
技能提升
[技能提升]一如何证明某种无机盐是否是植物必需的方法?
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实验探究某无机盐M是否是植物必需的无机盐。
(1)、材料
生长状态相同、长势良好的植物若干,全营养培养液,缺M的培养液,无机盐M。
(2)、实验思想
设置对照实验(设某种无机盐为M)。
若要判断某种无机盐离子是否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该如何设计实验:
思路:若是必需元素,则植物缺少后其生长发育会受阻碍;
若不是必需元素,则植物缺少后不影响其生长发育。
实验中存在哪些对照?空白对照、 自 身前后对照
实验中应控制哪些因素相统一?植株长势、 培养环境相同且适宜等
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中国革命的步骤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背景:
- 蒋介石败退台湾,带走国库所有银元、黄金、美钞。黄金多达450吨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建筑看北京故宫 ,文物看台北故宫”
- 企图颠覆政权的残留特务
- 抗美援朝1950.10-1953.7
-
时间: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
怎样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为什么要改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敬业,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玻切需要组织起来
-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
-
改造的结果怎么样?
-
成功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
为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
怎么办: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强国序曲一党的八大(指明方向)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探索)
-
正确看待艰辛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一路探索 一路前行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